污污污软件樱桃网址永久入口国产,91免费精品视频
獨特民俗景觀:細說廣州迎春花市
[日期:2011-02-07]  來源:南方報業(yè)網(wǎng)  作者:   發(fā)表評論(0)打印



  廣州市最大的迎春花市,位于芳村的廣州花卉博覽園于1日收市,自1月18日正式開檔以來,120多個品種共70萬盆年花亮相,每天均有幾百萬新老廣州人捧場。

  每年臨近過年時,行花街逛花市便成為廣東人生活中的重要節(jié)目。珠三角、粵東、粵西、粵北各地均設有大大小小的花市,花街數(shù)十里,幾百萬人同游花市,熱鬧非凡。家中辦年貨,如果沒有盆栽的金桔和各色鮮花,簡直是不叫過年的。

  作為明代“廣東四市”之一的廣州迎春花市,早就名揚五洲。迎春花市是中國獨一無二的民俗景觀。其不但呈現(xiàn)了古老的嶺南春節(jié)習俗,更與廣州嶺南人的生活密切相關,迎春花市融合了廣州人“講意頭”的傳統(tǒng),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花卉語言。“香街十里一城春,笑語喧聲入彩門。疑是層巒采蜜使,幻成百萬賞花人”。自古便以“花城”、“羊城”稱呼的廣州,人們種花、愛花、賞花的歷史悠久,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其盛況更是他處罕見。

  花市作為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已滲透進每一個廣州人的生活,也成為外地人了解廣州的一個窗口。桃花、金桔、水仙,每家人的新春似乎都不會少了這三樣。廣州人在這樣的童謠和氛圍熏陶中,成了迎春花市的忠實擁躉。

  因為得天獨厚的氣候環(huán)境,四季常綠、花卉常開的廣州有資格成為中國唯一一個以“花城”作為別名的城市,也曾經(jīng)有過中國為數(shù)不多的一個以花為名的行政區(qū)劃:芳村區(qū)。論理說,廣州有資格成為像荷蘭那樣一個以花卉生產(chǎn)為重要經(jīng)濟支撐的地方,但廣州似乎從來都沒有把“花城”的資源優(yōu)勢轉(zhuǎn)變?yōu)榘l(fā)展優(yōu)勢,盡管有著龐大的花卉生產(chǎn)、交易和消費市場,但廣州的花卉,外銷的數(shù)量和比例與其具備的實力并不成正比。

  廣州的花市似乎從來都不是為了滿足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而是為了滿足廣州人愛花、賞花的情懷。這樣普遍的群眾基礎造就了廣州大型的花市,也成就了廣州花卉博覽會成為中國最大的花卉展覽、銷售基地。雖然在一定意義上促進了國內(nèi)外盆花生產(chǎn)廠商的交流,其所評出的“金花獎”也是中國花卉園藝界的最高獎項,但它和迎春花市接近的舉辦時間,注定了它只是季節(jié)性的展會

  傳統(tǒng)迎春花市對于水仙、富貴、金桔、桃花的喜愛和近年來市場上對大花蕙蘭、蝴蝶蘭等的熱捧,使廣州的花卉多以盆栽見長。唐代時就已開始引進海外花卉的廣州,現(xiàn)在仍是中國花卉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特別是在熱帶蘭花研究方面,仍處于中國前列。

  這座有著傳統(tǒng)花卉種植基地和悠久花卉種植傳統(tǒng),有廣泛的愛花、懂花的人群,有除夕花街、迎春花會、秋菊展覽三大花市的城市,花卉展覽和銷售也應該像她的名字一樣,羊城四時飛花,通衢四方花市。

  專業(yè)評估

  花市體現(xiàn)了廣州人求實重利的特性

  記者:迎春花市體現(xiàn)了廣州怎樣的地域生態(tài)價值?

  越秀區(qū)文化館:廣州迎春花市與廣州人的生活密切相關,還融合了廣州人“講意頭”的傳統(tǒng),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花卉語言。這些廣州獨特的花卉語言具有求實、重利、善變的特征,與廣東人講求實際、重功利的傳統(tǒng)心理相符。比如,標價的數(shù)字與發(fā)財致富有關,“3”、“8”、“9”與“生”、“發(fā)”、“久”諧音,寓意生生猛猛、發(fā)財大利、長長久久,而花卉的價格也很講究。

  其次,廣州迎春花市廣采博收,品種越來越多,形式越來越廣泛,充分體現(xiàn)了嶺南文化的兼容性這一鮮明特點;ㄊ幸婚_始只限于素馨花,后來隨著生產(chǎn)和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開發(fā)出不少品種,并不斷吸收外國品種,如茉莉、水仙、曇花等。

  記者:有人說迎春花市越來越大,但節(jié)日氣氛卻大不如前,是這樣嗎?

  越秀區(qū)文化館:與傳統(tǒng)迎春花市相比,近年來花市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一方面,花市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花卉品種也越來越豐富;另一方面,花市的傳統(tǒng)韻味有淡化的趨勢,在花市期間,有大量非花卉的擺賣攤檔,雖然擴大了花市的規(guī)模,但一定程度上沖淡了花市的傳統(tǒng)氣氛。

  此外,花市嚴格的時間性規(guī)定也給花卉經(jīng)營者帶來了一定的經(jīng)濟風險;每年花市又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抽調(diào)一兩萬名人員參加營造和組織管理工作,對各方面都是一個不小的負擔,花市也面臨著經(jīng)濟虧損的局面。記者:迎春花市申報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落選,為什么?

  越秀區(qū)文化館:雖然廣州迎春花市在2007年已被列入廣東省第二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但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時落選,具體原因很難說,或許傳承人缺失是一個問題。但是花市本來只是一個賣花的市場,到后來人們才慢慢形成過年行花街這樣一個有濃郁嶺南特色的習俗,很難找到具體的傳承人,它應該是“全民傳承”,比如通常搭棚的就僅僅負責搭棚,不一定在花市上擺攤,而擺攤賣花的或是花農(nóng)或是市民,很少有既搭棚又擺攤賣東西的,即使是年年都想到花市擺攤的也不一定能投得到攤位。陳堅盈

  傳·奇

  19世紀60年代形成一年一度的年宵花市

  廣州花市起源于“花渡頭”。其形成可追溯到明朝或之前,當時廣州花市與羅浮山的藥市、東莞的香市、廉州的珠市,被稱為“廣東四市”,影響甚廣。到了清朝中期,老廣州花市又有所發(fā)展,由各城門擴展至城內(nèi),而且還整天營業(yè),并由單一的素馨、茉莉花向多樣化發(fā)展。辛亥革命后,老城拆除,花市擴展至高第街一帶,隨著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花街也更加繁華。

  但是,一年一度的年宵花市在19世紀60年代才形成。在藩署前的花市逐漸成為年宵花市,并遷到了雙門底,除賣花以外,還賣古董、年宵品等。雙門底成為過年時候廣州最熱鬧的去處。即便是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天天有日本飛機在頭上亂飛,市民還是喜歡到這里逛街賣花。

  新中國成立后,年宵花市從每年的農(nóng)歷臘月二十八起,一連三天。為了避免擁擠,廣州市區(qū)教育路、西湖路也相繼設除夕中心花市。

  20世紀60年代迎春花市迎來“第一春”

  1956年,為了更好地發(fā)揚花市傳統(tǒng),分散于各街巷的店鋪被集中到太平路(今人民南路),人們用竹竿搭成牌樓和花架,名曰“迎春花市”。

  20世紀60年代,是廣州花市的第一個鼎盛時期。1960年,全市花市增容至4個,當時國家領導人經(jīng)常光臨花市,與民同樂。“文革”臨近時,許多地方的迎春花市都充滿了“革命氣息”,當時行花街常常見到“非洲人民站起來”以及“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標語。

  20世紀80年代至今洋花爭春,市民網(wǎng)上逛花市

  到了20世紀80年代,廣州迎春花市迎來了第二個鼎盛時期,這個時候,洋花進來了,迎春花市進一步擴大。根據(jù)風俗,花市結(jié)束,花農(nóng)必須把售不出去的花砸爛,2000年花市,越秀區(qū)說服客商把花農(nóng)賣不出去的花都買下送給老人院的孤寡老人,這一行動得到了眾多青年志愿者的支持,此“護花活動”后來得到了廣州其他花市的效仿,廣州花農(nóng)沿襲了一兩百年的除夕夜過后摔花砸花的陋習,戛然而止。

  2008年越秀花市首創(chuàng)“網(wǎng)上花市”和“手機花市”,市民輕觸鼠標或手機,便可安坐家中逛花市。2009年,中國首個免費上網(wǎng)的無線迎春花市也在越秀區(qū)西湖路迎春花市開鑼。

  辭典

  年花

  廣府新年必備三種花:金桔、桃花和水仙。

  金桔,因為粵語中“桔”和“吉”同音,買一盆放在家里象征大吉大利;桃花,象征大展鴻圖(桃),青年人則希望能行桃花運;水仙象征富貴吉祥。廣式插花

  迎春花市插花,除保持中國傳統(tǒng)花道的東方神韻,也吸取了西方插花的濃烈奔放,并形成獨特的廣式插花風格;ɑ@多用天然藤飾其框架,增加自然風采,且真花、假花共插,以假亂真,相映成趣。

  傳·承

  節(jié)目豐富,氣氛歡樂,一場羊城人民的嘉年華

  講述人:潘劍明,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1966年出生,廣州珠村人,少年時開始逛迎春花市,有將近三十年的“行花街”經(jīng)歷。

  記者:作為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你認為迎春花市對市民生活有哪些影響?

  潘劍明:首先,迎春花市提醒人們春節(jié)將至,是時候為除舊迎新做準備了,例如置辦年貨、大掃除等,同時也通過搭建花市牌樓、擺賣年花等營造過年的歡樂氣氛。年年有新花樣,也開闊了市民的眼界。市民在花市上既能看到國內(nèi)外的各色花卉,又能品嘗到各種地方特色小食,觀看文藝表演。

  除此之外,花市也為很多人提供了一個進行社會實踐和體驗生活的機會,F(xiàn)在有很多學生、白領租個檔口擺賣年花或工藝品,湊熱鬧的同時也學習做生意。其實,以前迎春花市還是青年男女進行情感交流的好機會。那時候要到花市擺攤,常常會叫上老友去幫忙,大家都很樂意。遇到美女光臨,擺攤的小伙子更是樂意與之傾談一番,時能聽到“見你長得漂亮,就便宜一點賣給你吧”這樣的對話,十分有趣。

  記者:幾十年“行花市”的經(jīng)歷,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潘劍明: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花市,大家都是用桶裝著花在街兩邊擺賣,沒有搭棚架檔口,即街兩邊賣花,中間行人。而現(xiàn)在則是中間搭棚賣花,兩邊行人了。后來有了廣播,在迎春花市上就能聽到一些本地民謠,還有香港的《好一朵迎春花》等迎春賀年歌曲。

  記者:請回憶一下小時候逛花市的情況?

  潘劍明:以前由于場地狹窄,每年的花市都要占用很多街道、公共道路,只剩下一兩條行車道給汽車行駛,交通十分不便。場地不大,人又多,完全是被人流推著走,讓人想好好挑選一下年花都難。十幾歲的時候,一聽到要行花街就怕,因為行花街的人好多,擔心自己和父母走散。那時候行花街很容易就會發(fā)生小孩走失的事情,而且又沒有喇叭廣播,一旦走散,很難找到。所以那時候行花街只顧著緊緊地跟著父母,根本無暇顧及周圍的年花和燈飾。人流密集,扒手也容易得手,行花街還要時刻留神錢包,歡樂輕的心情自然大打折扣。廣州有句歇后語“大姑娘行花街———顧得上不顧得下”,從中就可以想象當時行花街“人貼人”的擁擠情景。

  記者:這種狀況什么時候得到改善?

  潘劍明:大概在1986年后。首先是場地變大了,不再需要占用太多公共道路。如這些年天河區(qū)的花市主要都設在天河體育中心,黃埔區(qū)的則設在該區(qū)的體育館里。場地大了,不影響交通之余,還讓市民不用人貼著人行花街,不用老是擔心會被“打荷包”。其次是現(xiàn)在交通便利,市民出行更方便。以前去行花街,很多人都是騎單車或坐公交車,而現(xiàn)在很多人即使是開車也不怕沒地方停車,花市周圍都有專門的停車場,F(xiàn)在還有地鐵,更方便。以前很多人在花市上買了年花,擠公交車回到家,花都掉了一大半。

編輯:admin | 閱讀:
【 已有(0)位網(wǎng)友發(fā)表了看法  點擊查看
網(wǎng)友評論(調(diào)用5條)  更多評論(0)
表情: 姓名: 字數(shù)
點評:
       
  • 請尊重網(wǎng)上道德,遵守各項有關法律法規(guī)
  • 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導致的法律責任
  • 本站有權(quán)保留或刪除留言中的任意內(nèi)容
  • 本站有權(quán)在網(wǎng)站內(nèi)轉(zhuǎn)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評論即表明您已閱讀并接受上述條款
最新推薦
企業(yè)服務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