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精品2020免费m3u8,99热精品第一页
濰坊:十笏園古建筑群的前世今生
[日期:2009-10-05]  來源:人民網(wǎng)  作者:   發(fā)表評論(0)打印



    2007年,濰坊十笏園博物館掛牌成立。

  十笏園博物館位于濰城區(qū)胡家牌坊街。她的范圍,除了早已對社會開放、面積約3430多平方米的十笏園,還囊括了十笏園以東、以北原址尚存的全部古建筑,總面積約10400平方米。這也是1988年國務院公布十笏園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就劃定的十笏園古建筑群的保護范圍。

  十笏園古建筑群是濰坊現(xiàn)存規(guī)模較大和國內(nèi)外知名的古建筑群之一。從2003年起,濰坊市著手全面恢復古建筑群的原貌。到目前為止,整個古建筑群中,大約三分之二的古建筑和設施得以修舊如舊式恢復性重建、整治、布展并向公眾開放。她才真正承擔起自己的角色,直觀地反映濰坊一帶古代、近代特別是明、清時期(1368至1911年)獨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風情和建筑風格,展示濰坊作為千年古城和歷史文化名城的風貌。

  現(xiàn)存的十笏園古建筑群從功能上大致可分為三部分:十笏園園林建筑群;老濰縣原丁四宅、丁二宅民居建筑群;關侯廟、孔相祠宗教祭祀類建筑群。

  十笏園園林建筑群

  十笏園建于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系清代濰縣(今濰坊)著名大宅門———丁四宅的主人丁善寶在購得西鄰郭家的一處廢園后重建、改建而成的。郭家的那處廢園也很有來頭:最早為明代嘉靖年間(1522至1566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府邸,先后轉(zhuǎn)手給清代彰德知府陳兆鸞、直隸布政司使郭熊飛,最后成為丁四宅的一部分。

  郭家廢園改建完成后命名為十笏園,為丁四宅內(nèi)的私人園林

  十笏園名稱的由來,園主丁善寶在專撰的《十笏園記》中這樣解釋:“以其小而易就也,署其名曰十笏園,亦以其小而名之也!薄笆恕币辉~的來歷是:印度吠舍哩國有維摩居士的故宅基。唐顯慶年間(656至661年),朝散大夫王玄策出使西域,以隨身所帶的笏板丈量維摩居士故宅基,發(fā)現(xiàn)它方圓只有“十笏”。后人便以“十笏”來形容小巧玲瓏的建筑物。十笏園面積僅3430多平方米,確是小園,丁善寶即取此意。印度吠舍哩國,今印度比哈爾邦吠舍離,英文名稱是Vaishali,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共和國,在公元前六世紀就已建立了選舉制度和共和政體,是佛教的朝圣之地;維摩居士,名叫維摩詰,佛教《維摩詰所說經(jīng)》中的人物,精通佛法哲理。

  十笏園有東、西跨院。她的面積僅3430多平方米,卻有假山、池塘、曲橋、回廊、亭榭、書房等景觀二十多處。其主體建筑硯香樓為明代所建,系原郭家廢園中予以保留的建筑。

  東跨院前院正廳為十笏堂。堂前,山石花木散點,池中荷香四溢。四照亭坐落池中,西有曲橋同回廊相連,亭北六角門上有“鳶飛魚躍”四字,傳為唐文學家韓愈手跡。池東臨半壁假山,拾級登山,怪石布列,路隨峰轉(zhuǎn)。山頂筑有六角攢頂?shù)奈敌阃?亭內(nèi)嵌“揚州八怪”之一金農(nóng)的白描羅漢刻石一塊。山東端落霞亭內(nèi)裝嵌清乾隆十一年至十七年(1746至1752年)間任濰縣知縣的“揚州八怪”之一鄭燮(鄭板橋)手跡刻石,山腳下小亭名漪嵐亭,游人小坐,可平視噴泉,俯看游魚,情趣悠悠。與北亭隔池可望四角攢尖頂茅草亭“小滄浪”。出此亭院西有二層三開間檀廡殿式建筑,名春雨樓。院中北樓為十笏園的主體建筑,系明代所建,名硯香樓。

  西跨院一排西廂房組成的院落又稱“園中園”,自南而北依次是靜如山房,秋聲館;北廳名深柳讀書堂;此廳后園仍為廂房,其北廳名“雪庵”。1925年,我國近代著名的改良派、君主立憲派代表人物康有為游覽十笏園時將“雪庵”改題為“小書巢”。

  丁四宅、丁二宅民居建筑群

  丁四宅、丁二宅民居建筑群主要位于十笏園以東,系明、清時期濰縣四大名門望族之一的丁氏一族的兩處宅第。丁氏一族的始祖丁山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遷來濰縣,到十四世丁廷模時,丁氏一族逐漸發(fā)跡為濰縣首富。丁廷模共有三個兄弟:廷選、廷舉、廷珍。其中老四丁廷珍的家業(yè)最大,時稱“丁半城”。丁四宅、丁二宅便分別是廷珍、廷舉的宅第。十笏園主丁善寶則是丁廷珍之子。

  這個民居建筑群具有我國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式建筑風格。建筑年代依次為明代、清代早中期和晚期,其建筑風格盡管略有變化,在構造上卻有一個共同點,即先立柱,后砌磚墻,直檐式大屋頂,高大的前廊,廊上的檐枋雀替及斗拱部位便成了雕刻師們一展身手的地方。經(jīng)過作畫、雕坯、出細等多道工序,雕刻出各種高浮雕、淺浮雕形式的作品。其內(nèi)容非常廣泛,特別是融于整個建筑群的彩繪、木雕、磚雕分別裝飾著斗拱、雀替、掛落、棟梁,照壁、廊心、柱礎石、墻基石、匾額、簾架、門罩、屋頂?shù)?雕刻題材豐富多彩,技法精致多樣。內(nèi)容包含:歲寒三友、四季花卉、蓮生貴子、麒麟送子、一路連科、佛家八寶等題材,令人目不暇接。整個建筑群成為藝術的載體,與書法匾額、楹聯(lián)處處顯示著丁氏一族喜愛詩書的風范,滲透著濃郁的儒家思想,其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令人嘆為觀止。

  關侯廟、孔相祠宗教祭祀類建筑群

  關侯廟位于十笏園以北偏西,建在與胡家牌坊街相連的一條南北走向小巷盡頭的一處高臺上。民國時期,小巷的名稱是關帝廟巷,后關帝廟巷并入胡家牌坊街。關帝廟巷南頭原來有一座過街石牌坊,建于元代(1206至1368年),上端橫刻三行大字:“敕封忠義仁勇威顯靈佑伏魔大帝”、“敕封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封贈顯靈義勇武安□□(空格處因年代久遠,字跡不清)”字樣。如今石牌坊早已無存。

  關侯廟始建于宋代(960至1279年),元天歷二年(1329年)、清康熙十五年(1639年)重修,為到目前為止濰坊市區(qū)存續(xù)時間最長的古建筑。廟前有石階,石階之上為山門。院內(nèi)大殿建于青石砌成的高臺上。相傳高臺為東漢建安年間(196至219年)劉備(即后來的蜀漢昭烈帝,221至223年在位)發(fā)兵救助北海相孔融時的閱兵處。大殿內(nèi)原塑有關羽、周倉、關平塑像,大殿屋脊敷設琉璃瓦,飛檐斗拱,十分雄偉。廟院東南角原有鐘樓一座,內(nèi)有大鐘一口。大殿西偏北建有孔相祠,供奉東漢北海相孔融。祠內(nèi)原有孔融塑像和白描石刻像。孔相祠始建于宋政和四年(1114年),原址在濰州州府(后來的濰縣縣衙,今濰城公安分局附近的向陽路主路面上)北面的城墻頂上,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遷移重建。

  折射城市百年滄桑

  作為濰縣首富之家的同時,丁氏一族也是詩書之家,在清代共出了3個進士、12個舉人。丁善寶秉持了詩書之家的傳統(tǒng)。當年,他建造十笏園的目的就是修身養(yǎng)性。十笏園建成后,他專撰《十笏園記》,告誡后人:十笏園是“養(yǎng)靜之區(qū)”。不能在此會見、結交匪類;不能成為演藝場所;不能成為狎妓賭博場所。

  或許因為十笏園以及丁四宅,甚至包括丁二宅的環(huán)境太適宜辦公、居住和生活,而關侯廟和孔相祠又近在咫尺。一百多年來,十笏園古建筑群雖然如丁善寶所愿從來沒有成為過他所不希望看到的三類場所,卻一直沒能像古建筑群的環(huán)境那樣幽靜脫俗。除了文人墨客,十笏園古建筑群與城市的政治和政治人物似乎也有著天然的不解之緣。她既折射了濰坊(濰縣)這座城市戰(zhàn)亂時代的光榮與夢想以及含羞蒙垢的恥辱,也見證了城市在流金歲月里民眾當家作主創(chuàng)造的輝煌。

  且按照時間先后盤點一下十笏園古建筑群接納的政治人物和相關機構的不完全統(tǒng)計結果。

  1915年底,中華民國首任正式大總統(tǒng)袁世凱公然復辟帝制,自任“中華帝國皇帝”。受我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委派,中華革命軍東北軍總司令居正1916年來濰指揮討袁戰(zhàn)爭時,就在十笏園下榻。

  1930年,軍閥混戰(zhàn),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大戰(zhàn)爆發(fā)。閻軍攻占濟南后,屬于蔣軍集團的山東軍閥韓復榘將作戰(zhàn)總指揮部遷至十笏園,時間長達一個多月。

  1933年,濰縣縣長厲文禮居住在十笏園。1943年,時任魯蘇戰(zhàn)區(qū)挺進第二縱隊司令的厲文禮戰(zhàn)敗被俘后投靠日寇,任偽“魯東和平建國軍司令”,仍住在十笏園。

  1937年“七七事變”以前,韓復榘部74師有關辦事機構及師長李漢章曾連續(xù)數(shù)年駐扎在十笏園。

  1938年濰縣淪陷,被日寇占領。日寇在濰建立偽政權。1939年常之英任偽“濰縣縣知事(“縣知事”即俗稱的漢奸縣長)”,1940年常之英升任偽“萊濰道尹”(“道尹”即俗稱的漢奸專員)。他也毫不客氣地占據(jù)丁四宅的一個院落安家。

  1946年第三次國內(nèi)戰(zhàn)爭爆發(fā)后,駐濰的“國軍第八軍”把孔相祠改建為該軍存放陣亡官兵牌位的“忠烈祠”。1948年濰縣解放后,“忠烈祠”才被清除。

  1948年濰縣解放,隨即設立濰坊特別市,老濰縣“雙城”及坊子一帶的行政實體成為城市。1949年,濰坊特別市改稱濰坊市,濰坊市的名稱自此開始。1950年,濰坊市與遷入濰坊的山東省領導機關派出機構昌濰專區(qū)合并成立新的昌濰專區(qū)。

  1951年,濰坊市重新設立,為縣級市,隸屬于昌濰專區(qū)。包括十笏園、丁四宅、丁二宅、關侯廟、孔相祠在內(nèi)都成為濰坊市領導機關的辦公及機關服務場所。濰坊市自此也開始了對十笏園的文物保護工作。

  1955年,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最高法院院長董必武在工作途中專程到十笏園回廊觀賞鄭板橋的蘭圖石刻,并稱贊濰坊市有文物保護意識。

  1958年,濰坊市確定十笏園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5年,濰坊市領導機關從十笏園園林建筑群及部分丁四宅建筑中遷出,遷入位于附近曹家巷路西的新建辦公大樓。十笏園園林建筑群基本保存如初。而丁四宅其他部分及丁二宅、關侯廟、孔相祠等處仍為濰坊市市直有關部門的辦公場所和機關服務場所。

  古建筑群的角色回歸

  1978年,十笏園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立于1962年的濰坊市博物館由原濰縣城隍廟舊址遷入十笏園。自此開始,十笏園開始了作為展示濰坊豐厚城市歷史文化載體的角色回歸歷程。

  不久,十笏園經(jīng)過整修后對游人開放,而后又屢次進行整修,并逐步將附近丁四宅的一些民居建筑物劃歸濰坊市博物館管理。1980年,濰坊市專門對關侯廟、孔相祠的主體建筑部分進行了維修養(yǎng)護。

  1983年,濰坊市由縣級市升格為省直轄地專級市。昌濰專區(qū)自1950年起就是駐濰坊的山東省領導機關派出機構。1967年,昌濰專區(qū)更名為昌濰地區(qū)。1981年,昌濰地區(qū)更名為濰坊地區(qū)。濰坊市升格的同時,撤銷濰坊地區(qū)。原濰坊地區(qū)領導機關組建為升格后的濰坊市領導機關。升格前的濰坊市領導機關組建為升格后的濰坊市濰城區(qū)領導機關。濰坊市博物館的名稱未改,就地升格。十笏園古建筑群范圍內(nèi)的部分建筑仍為濰坊市濰城區(qū)區(qū)直有關部門的辦公場所和機關服務場所。

  1988年,國務院公布十笏園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列入保護范圍的除了十笏園園林建筑群,還包括十笏園以東、以北的古民居和關侯廟等古建筑,共有房屋251間?偯娣e10400平方米。自此,開始了整個十笏園古建筑群的角色回歸歷程。

  到2003年,濰坊市全部收回保護范圍內(nèi)的所有古建筑。所幸的是,盡管原丁四宅、丁六宅、關侯廟、孔相祠等部分的古建筑多年來破壞性改建現(xiàn)象嚴重,但基本保持原格局。此后,濰坊市博物館由十笏園遷入位于奎文區(qū)東風東街北海路交叉口東南角的新館址。濰坊市開始以修舊如舊的方式對整個十笏園古建筑群進行大規(guī)模的恢復性重建。

  2007年濰坊十笏園博物館成立后,十笏園古舊建筑群的角色回歸進程明顯加快。到目前為止,除了完成十笏園園林建筑群的重新整修,包括丁四宅接待賓客和舉行活動的客廳、結婚新人用的洞房、負責財物出入的賬房及地下金庫等新景點在內(nèi)的大約三分之二的古建筑及其內(nèi)部擺設已恢復原來的樣子并已向游人開放。游客通過對博物館布展內(nèi)容的參觀瀏覽,基本可以直觀地感受明、清時期濰坊士紳之家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和建筑風格。

  發(fā)跡于清代中后期的老濰縣丁氏一族不但曾是當?shù)厥赘缓驮姇?而且丁氏一族自發(fā)跡后至1937年“七七事變”以前,一直熱心于修橋補路、興辦學校等地方公益事務。目前,濰坊市正在繼續(xù)對包括關侯廟、孔相祠在內(nèi)的另外三分之一的古建筑進行修舊如舊式的恢復性重建,并繼續(xù)征集與十笏園古建筑群有關的碑刻、文獻等實物,力求讓整個十笏園古建筑群整修完成后集古典園林、廟宇、祠堂、民居于一體,比較全面地反映城市古代特別是明清時期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文學藝術、宗教信仰和建筑風格,成為展示濰坊這座千年古城豐厚歷史文化底蘊的無價之寶。這是為城市歷史樹碑立傳的、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公益事業(yè)。丁氏一族早已作古的各個時期的代表人物,如果九泉下有知,一定也會為故園能夠扮演這樣的獨特角色而欣慰的。
編輯:jojo | 閱讀:
【 已有(0)位網(wǎng)友發(fā)表了看法  點擊查看
有關 十笏園  濰坊  的新聞
網(wǎng)友評論(調(diào)用5條)  更多評論(0)
表情: 姓名: 字數(shù)
點評:
       
  • 請尊重網(wǎng)上道德,遵守各項有關法律法規(guī)
  • 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導致的法律責任
  • 本站有權保留或刪除留言中的任意內(nèi)容
  • 本站有權在網(wǎng)站內(nèi)轉(zhuǎn)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評論即表明您已閱讀并接受上述條款
最新推薦
企業(yè)服務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