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日韩欧美乱码专区,唯独对你野,国产精品视频区a区
張利:從圓明園到世博會 再現國人理想世界
[日期:2010-07-08]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作者:   發(fā)表評論(0)打印



  九洲清晏所代表的東方文明,主張平衡與和諧,面對自然,人類不能無限制地搶占和索取,而應存有敬畏之心,學會共存、共享

  乘著長長的自動扶梯走下中國館,猶如踩著祥云從天上徐徐降落人間。俯瞰約有四個標準足球場大小的省區(qū)市館屋頂花園,大自然的氣息撲面而來。在瀲滟波光與扶疏花木的映襯下,雄偉剛健的中國館一下子多了幾分柔美親切。這一刻,中國館巍峨的大紅立柱猶如圖畫邊框,人在扶梯上,仿佛在欣賞一幅流動的“蓬萊仙境”,美得讓人舍不得眨一下眼睛。

  中國館有“東方之冠”的美譽,而烘托、簇擁著“東方之冠”的這片東方園林,被命名為“新九洲清晏”。

  一個半世紀前,在北京圓明園,也有一處叫“九洲清晏”的美麗園林。作為圓明園輝煌40景之“終景”,“九洲清晏”寓意“九洲大地,河清海晏,天下升平,江山永固”,寄托著清王朝統治者的政治理想。1860年,這處凝聚著無數能工巧匠智慧創(chuàng)造的精華景觀,連同有“萬園之園”之稱的圓明園,被英法聯軍劫掠焚毀。

  圓明園罹難150年之后,歷史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伴隨著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誕生而重現人間的“新九洲清晏”,無疑將成為這一歷史變遷的見證。

  “‘新九洲清晏’的含義更加強調平靜、祥和、平安,凸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中國館副總設計師、“新九洲清晏”主設計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張利這樣告訴《瞭望》新聞周刊。

  再現中國人的理想世界

  張利剛屆不惑之年,他告訴本刊記者,上中學時他就常去圓明園遺址。進入清華學建筑后,圓明園遺址更成了他時時汲取營養(yǎng)的精神家園。在這位中國年輕一代建筑師心中,作為中國館子項目的“新九洲清晏”,已跨越民族恥辱和仇恨,是中國人在用當代語匯再現心中世界、表達對自然和城市生活的理解、追求“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一片新天地。

  在張利看來,“這里沒有沉重的歷史情結,有的只是當代中國人對人與自然關系、對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考,是中國國家館展示主題‘城市發(fā)展中的中華智慧’的延續(xù)和深化。國人在這里,可以重溫傳統文化精髓,在內心與外部世界間尋求平衡;外國人在這里,可以更深入地探知東方智慧,了解沉淀在中國人精神世界中的傳統文化!

  相傳,遠古大禹治水時,把中國分為九個洲。九洲既是中華大地最早的行政區(qū)劃,也是中國的代稱。洲,是水中高土,與“州”相通。在圓明園,“九洲清晏”景區(qū)把九洲抽象成被水環(huán)繞的九個小島,極為寫意地描摹了中國的山川大地。

  “作為中國館景觀重要組成部分的‘新九洲清晏’,也是將中國傳統的山水畫立體化,通過寫意手法表現世界與自然”,張利介紹道,面積約2.7萬平方米的“新九洲清晏”,高出地面14米,稱得上是一處用東方園林傳統建造的現代都市中的空中花園。在土地資源日益緊張、人口密度越來越高的當代都市,“新九洲清晏”開辟了人與自然親密融合的新空間。

  在這里,作為中國館主體的國家館,即“東方之冠”位居“新九洲”之首,以“雍”命名,取“和諧”、“本”、“宗”之意;其他八洲依地勢和氣候分別為“田”、“澤”、“漁”、“脊”、“林”、“甸”、“壑”、“漠”,均為中華大地上的典型地貌景觀。在這八洲中,分別種植相應類型的植物,通過對各種地貌景觀進行以小見大的演繹,展現出豐富多彩的生命環(huán)境和生存空間,讓人對大千世界以至萬物生靈萌生出一種熱愛與珍惜之情。

  例如,“澤”中種植水杉等濕地植物;“漠”中種植胡楊、檉柳、仙人掌等沙生植物;“漁”中種植水、金絲柳,呈現出一片“蓮何田田”的優(yōu)美風光;“脊”中則種植了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對接白臘以及紅楓、五針松等珍稀植物。雖然“新九洲清晏”栽種的喬不過390棵,但種類達到了160種之多,這種生物多樣性最終形成了九洲大地五彩繽紛的地理與人文內涵。

  從功能上看,在世博會會期里,“新九洲清晏”主要用于人流集散和短時間的放松休整,這片東方園林讓中國館更具東方神韻和親和力;在世博會后,這里則作為開放的公共休閑場所,為城市的水泥森林增添一分清新和溫馨。

  從生態(tài)上看,“新九洲清晏”讓碩大無比的省區(qū)市館屋頂平臺從灰色變成綠色,從干硬空曠變得生機盎然,完全借大自然之手實現了建筑的保溫隔熱,是對“低碳世博”、“綠色世博”的最好注解。

  蘊含東方文明的內涵

  圓明園及其代表性景區(qū)“九洲清晏”的歷史大約可追溯到300年前,在前后約半個世紀的集中修建期,作為“總規(guī)劃師”的幾位清朝皇帝天經地義地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并不太知曉中國以外的世界。

  今天,經濟全球化浪潮催生了“世界是平的”的思維,并影響到經濟社會文化的許多方面。與幾百年前中國社會的封閉集權相比,其內核同樣具有單一性和排他性。對此,曾經在哈佛大學呆了一年多的張利態(tài)度很明確:“世界不是平的。”

  張利的這種思維體現在了“新九洲清晏”的設計上,這座與歷史傳統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屋頂花園,一方面營造了一個“咫尺之間、表現天涯”的抽象宇宙空間,強調“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另一方面也積極引進“低碳”、“綠色”理念,并在茶坊酒吧餐廳等園林建筑的表現形式上,舍棄了傳統的亭臺樓閣形態(tài),采用了與中國館整體造型更為統一協調的現代建筑樣式。

  “本質上,‘新九洲清晏’所代表的東方文明,主張平衡與和諧,面對自然,人類不能無限制地搶占和索取,而應存有敬畏之心,學會共存、共享。同時,東方文明更看重大自然本身蘊藏的法則和規(guī)律,沒有過多強調單一依靠科技發(fā)展人類文明,而后者恰恰是當今世界的主流意識!睆埨f:“我有一種擔心,即當前世界各國面對氣候變化倡導的‘低碳’理念和模式,只是一種技術和策略上的暫時退讓。一旦氣候變化的危機程度降低,人類又會回到從前,以一種征服者和主人的姿態(tài)面對自然,仍然讓自然為我所用!

  張利說:“回到‘新九洲清晏’和中國館,此次提出的‘城市發(fā)展中的中華智慧’主題,應該切實引起人們重視。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明,從來沒有將人從自然中劃分出來,即沒有將人與自然對立起來,而是始終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與‘九洲清晏’成為圓明園的‘終景’一樣,這也應成為人類長期與地球共存共處之道!

  “身處‘新九洲清晏’,人們可能會產生這樣一種思考,即什么樣的生活能真正讓人滿足和幸福?是將自然永遠作為獲取資源的對象,無限制地依賴科技進行擴張和競爭?還是立足于有限的理念,不必消耗很多資源,通過與大自然的和諧共處實現幸福?這種啟發(fā)以及由此滋生的美好情感,可能是源自圓明園的‘九洲清晏’重現人間的真正價值和貢獻”,張利這樣思考著。

  從空中俯瞰世博園,除了“新九洲清晏”代表的東方園林外,法國館通過立體園林表現的“感性城市”,也在呼喚人與自然建立一種更為融洽互通的關系。張利稱之為“東西方無聲的交流對話”。

  目前,世博會每天人山人海的參觀人群,幾乎都將巍峨聳立的“東方之冠”作為首選目標。限于空間容量,“新九洲清晏”只是人們匆匆路經之地,其間的美麗與內涵仍“深藏閨中”。對此,張利并不感到失落,他希望在世博會之后,“新九洲清晏”能完整充分地成為普通百姓放松身心的場所,既是一處景觀,也是觀景的一處絕佳場所。

  “這是一處上升至城市空中的花園,可以讓人拋開日常生活的雜亂紛擾。這里應成為最人性化、最大眾化之所在,因為城市不能缺少人性關懷”,張利這樣說。

編輯:justin | 閱讀:
【 已有(0)位網友發(fā)表了看法  點擊查看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 請尊重網上道德,遵守各項有關法律法規(guī)
  • 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導致的法律責任
  • 本站有權保留或刪除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評論即表明您已閱讀并接受上述條款
最新推薦
企業(y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