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兒時樂園首現真容(多圖)

2017-08-04 09:18:56    作者:王志偉     來源:北京日報     瀏覽次數:

 

     昭泰門北為天王殿,又稱雍和門,此殿原為王府的宮門,后改建為天王殿,攝于1921年。

  五福堂。五福者,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人得五福,盡善盡美。康熙帝御賜照片中的建筑為“五福堂”,是乾隆帝反復題寫“五福”之額的源頭。

  大和齋遺址。大和齋是雍和宮東書院的主要建筑,本片拍攝于1921年,當時這里已經淪為一片瓦礫。

  雍和宮寶坊側面,攝于1921年。

  在大和齋之東,畫舫之后,左右回廊相接,北向有臺,匾為“大塊文章”。

  萬福閣是雍和宮的第五進大殿,也是最后一座正殿。中間主樓為三層,左為延綏閣,右為永康閣。萬福閣中有一尊高達26米的白檀木刻彌勒大佛。

  東書院后佛樓,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日天琳宇”的仿建摹本。照片中可見佛樓一側有二層疊落游廊相通,云步踏跺旁置一座漢白玉承托的青銅鼎爐,腳下的鵝卵石鋪路也非??季俊_@里的整體環(huán)境似有幾分紫禁城乾隆花園的味道。

  雍和宮東書院進門后有三片巨大的假山疊石,平安居、如意室、大和齋、畫舫、五福堂等建筑就被這些假山分割包圍,形成一處處幽靜的園林空間。

  乾隆皇帝是在哪兒出生的?二百多年來,無論官方記載還是民間傳說,這個問題一直都撲朔迷離。最近,一批從未公諸于世的乾隆帝兒時生活場所照片橫空出世,或許可以為解開這個謎團提供一些信息。

  雍和宮是雍正帝登基前的藩邸,登基以后始稱“雍和宮”,雍正帝駕崩后曾停靈于此。按照乾隆皇帝的說法,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乾隆帝弘歷就出生在這里。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帝將其改建為藏傳佛教廟宇。由于這里曾出了兩代帝王,是名副其實的“龍池肇跡之區(qū)”,后世皇帝對這里予以特別的關照,除了擁有“北方黃教中心”的名頭外,一應修繕、管理、陳設等,幾乎與紫禁城毫無二致。

  乾隆帝改雍和宮為黃廟,并不是徹底顛覆舊有建筑。作為乃父潛邸時期的書院加花園,雍和宮的東路被較為完整地保留下來,清宮稱這里為“東書院”,是一處與中路的金碧輝煌相迥異的“世外桃源”。對于乾隆帝來說,這里是能夠喚起他12歲以前生活記憶的僅有場所,對他意義重大。遺憾的是,這片“世外桃源”沒能保留到今天,即便雍和宮的歷史照片多如牛毛,先前也從沒有見過任何關于東書院的影像。日前,筆者在一部拍攝于1921年的照片冊中,偶然發(fā)現了幾張雍和宮東書院的歷史照片,對比清宮文獻記載,竟然可以按圖索驥,將這座乾隆帝兒時的樂園,還原在讀者面前。

  雍和宮東書院位于整座建筑群的東北側,南北范圍與中路的永佑殿、法輪殿、萬福閣相平行。這里原有院門三間,進門后稱“平安居”,后有書室三間,其北有堂,堂后稱“如意室”,乾隆帝兒時曾居此室。再往后是東書院的正廳,名“大和齋”(清宮又作“太和齋”),還有東寢宮,額為“窗含遠色”,周圍山石高峰點綴其間。后殿名“靜挹化源”。大和齋東,南為“畫舫”,北有正殿名“五福堂”,匾額為康熙帝御賜,在以后的歷史中,被乾隆帝在紫禁城、圓明園、避暑山莊反復題額的“五福堂”就源于這里。大和齋西面叫“海棠院”,院北是一片東西向的長房,后來作為經卷庫。穿過西側的臺階可到達前后兩排延樓,清宮稱“佛樓”,前樓西側斗壇名“祝齡壇”,再往西是“太歲壇”,后樓西側為“斗姆宮”。值得一提的是,這片前后佛樓從建筑布局,到釋道雜糅的供奉,甚至是“佛樓”二字的稱呼,與圓明園中景物可以一一對應。這里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日天琳宇”的建造摹本。

  雍和宮作為黃廟落成以后,乾隆帝幾乎每年的新年都要來此“瞻禮”,拈過香后一定要回到兒時生活的這片東書院小憩。每到這里,他都會陷入深深的回憶中,懷念父親,更是懷念兒時的自己。“祇擬承歡春夢里,可能聆訓午庭中”“齋閣東廂胥熟路,憶親惟念我初生”“別茲回憶垂髫歲,何此忽為華發(fā)人”感傷之情,溢于言表。也許,只有站在東書院回想過去的那一瞬,乾隆帝才可能體會到一點普通人的兒女情長吧。

 ?。ㄗ髡邽楣蕦m出版社宮廷歷史編輯室主任)

編輯:zhangtingt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