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fā)布《2016地球生命力報告》,指出人類活動將會造成全球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在1970年到2020年的50年間減少67%。
報告提到,最新數據表明,在1970年到2012年間,魚類、鳥類、哺乳類、兩棲類和爬行類的動物已經減少了58%。這意味著當前趨勢下全球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有可能將2020年減少到三分之二。
“野生動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我們的時代消失。”WWF全球總干事馬可?蘭博蒂尼(MarcoLambertini)說到,“這不僅僅關系到那些我們喜歡的物種,生物多樣性是叢林、河流和海洋正常發(fā)展的基石,如果沒有了物種,這些生態(tài)系統(tǒng)將會崩潰。它們?yōu)槲覀兲峁┑男迈r空氣、水資源、健康的食物和氣候調節(jié)功能也會消失。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繁榮,同時保護這個生機勃勃的星球,我們現在就需要著手解決這個問題。”
WWF根據倫敦動物學會(ZSL)提供的地球生命力指數,模擬了物種的發(fā)展趨勢。地球生命力指數反映了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是如何變化的,而不是用來反映動物數量增加或減少。
“人類行為在全球范圍內導致了野生動物種群數量的持續(xù)下降,尤其是那些依賴潔凈水源的物種。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目前只是引起了這些物種種群數量的下降而非滅絕——但我們必須敲響警鐘,投入更多的努力來恢復這些物種的規(guī)模。”倫敦動物學會的科學主任肯·諾瑞斯(KenNorris)教授這樣說。
報告證實了對動物影響最大的因素都與人類活動直接有關。這些威脅包括棲息地的減少、環(huán)境質量的下降和對野生動物的過度獵殺。
報告提供了更多的證據表明由于人類對地球產生的巨大影響,包括有可能出現的第六次大面積物種滅絕,地球正進入歷史上從未涉及的未知領域。研究人員把這個時代稱為“人類世”。加強對進入“人類世”的了解,可以讓我們去尋找解決方法,重建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報告顯示,為了滿足人口增長的各項需求的糧食生產,造成了人類對棲息地的破壞和對野生動物的過度獵殺。目前,農業(yè)生產占據了地球陸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和水資源使用總量的近百分之七十。
《地球生命力報告2016》論述了如何變革生產和消耗食物的方式,從而保證世界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情況下自給自足。為了能保證子孫后代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需求,現有的全球能源和金融體系需要作出相應的改變。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5 WWW.dcj3647.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