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過,“夏至”到,“小暑”“大暑”合歡花枝俏。
合歡,是一種讓人既愛其花又恨其病,既舍不得又留不住的樹。但是,人們對它究竟了解多少呢?
合歡樹是國內以暖溫帶為主,溫帶、亞熱帶皆有分布的落葉觀花喬木,因其花色、花形、花期俱佳(俗稱“絨花”、“馬纓花”),樹葉夜合晝開“恩愛有加”,更以命名〈合歡、芙蓉〉寓意吉祥,成為頗受園藝、園林界青睞的重要景觀樹種。
合歡樹因其身患“枯萎病”,多年來,對其是否適于在城市園林綠化種植備受置疑。尤其是近20多年來,從合歡小苗到綠地大樹,甚至已栽種二三十年的壯年樹,或轉眼即逝,或漸枯漸死,枯萎病已成為合歡樹種致命的毀滅性病害,“談合(歡)色變”這在園林綠化業(yè)界和植物保護學界幾成定論。
合歡樹還能否作為重要景觀樹種在城市園林綠化推廣應用?
合歡枯萎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還有沒有控制或治愈的希望?
合歡樹何去何從?前途何在?
對此,必須要從合歡枯萎病發(fā)病規(guī)律理性認識切入,必須要對合歡枯萎病的防控轉變觀念。淡化收效甚微甚至無效的“末端”防治,強化固本強身的“源頭”防控和“過程”防治,正本清源,向科學防控發(fā)力。
合歡枯萎病的發(fā)生
合歡枯萎病是一種真菌性植物病害。病原菌是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瘤座孢目、尖鐮孢菌的一個變種(Fusariumaxysporamf.sp.perniciosum)。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有二型:一為單細胞小型卵形或橢圓形、圓筒形、腎形,一為大型多細胞紡錘形、鐮刀形(故俗稱“鐮刀菌”)。
這是一種土壤習居菌,病菌可長期在土壤和病殘體中生存,凡有病菌的土壤即便暫時不種合歡樹,即便輪作其他樹種甚至荒蕪兩三年或三五年后再種合歡樹,依舊可以重新感染患病。其頑固性在諸多植物病原菌中名列前茅。
合歡枯萎病是一種系統性維管束輸導病害。一旦發(fā)生,病菌迅速蔓延植株全身。癥狀表現如下。
1.首先葉片脫水失色發(fā)黃,萎蔫下垂、焦枯干燥直至脫落。
2.樹冠先是部分枝條繼而全冠枝梢干枯。
3.樹干一側或全樹發(fā)生病變:皮孔腫脹,微微隆起,呈黃褐色圓形斑,病菌從傷口(地下根部機械傷或蟲害傷)侵入,先呈水漬狀壞死斑,后干枯凹陷,出現小黑斑點(分生孢子器)。
4.樹干漸變粗糙,分泌黑色液體,在潮濕條件下,枝干的皮孔中產生肉紅色或白色粉狀物。
5.解剖樹干,橫切,邊材呈褐色輪紋狀環(huán)斑,縱切,木質部呈褐色,剝皮可見皮下和木質部表面有大量褐色病線。
該病原菌以菌絲體在土壤中或病株體內越冬,黃河中下游地域翌年春季4月產生分生孢子進行侵染,通過木質部導管組織擴散到莖葉上,病菌向植株全身蔓延。其“兇殘”之處在于病菌在寄主植物體維管束內繼續(xù)增殖,積蓄堵塞和毒害,導致樹木干枯死亡。
受害樹(寄主植物)4月被侵染,5月開始出現癥狀,6至8月為發(fā)病高峰期,一直可延至10月。發(fā)病適溫為28℃左右,3年生以下苗木發(fā)病較輕,4年生以上苗木和大樹發(fā)病重;高溫高濕環(huán)境有利發(fā)?。煌莸?、堿性土壤、黏性土壤、透氣性差的土壤,暴雨、灌溉,低溫寒害、凍害都有利于樹木發(fā)病。
合歡枯萎病菌源廣、隱匿性強、侵染適期長、傳播途徑多,感病初期較難發(fā)現,一旦出現明顯癥狀,必是病情很重,甚至已入膏肓,防治不易了。
合歡樹一旦生長勢趨弱,會立即引發(fā)蛀干害蟲“合歡吉丁蟲”、“合歡天牛”危害,其往往與枯萎病合并發(fā)生,蟲病交加,重疊為害,樹木不論大小,必死無疑。在目前植物病害以“治”為主的防治技術中,無論是化防技術、物理技術、生防技術尚無徹底有效的治愈和根除效果。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5 WWW.dcj3647.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