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花卉兩千年"西游記" 改變歐洲園林面貌

2014-02-08 08:58:33         來源:廣州日報     瀏覽次數(shù):

  廣州又叫花城,足見與花的緊密聯(lián)系。年前不久,廣州市有關領導在對外“攬客”來穗旅游時,著重推薦了迎春花市。身在花海之中,廣州人也許并不會太在意,這些日夜相伴的花卉,在最初漂洋過海抵達一個陌生的國度時,曾經(jīng)引起過怎樣的轟動;人們也可能不曾想到,在今天無數(shù)以花木繁茂著稱的西方園林中,與中國有關的花卉占據(jù)了幾乎最重要的地位。從2000多年前的桃花開始,原產(chǎn)于中國的花卉源源不斷地西行,改變了整個世界花園的面貌,也讓中國有了“園林之母”的美稱。

  桃花、萱草:最早傳入歐洲的花

  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根據(jù)植物學家俞德浚的說法,在亞洲大陸上,東西方的交通和植物的交流至少已超過2000年。歷史上有確切記載的是自西漢開始,但大量園藝植物種苗的交流直到16世紀以后,才從海道開始。19世紀初,大批歐美植物采集家先后來中國,將大量中國植物介紹到歐洲。這股熱潮在20世紀30年代到達了頂峰。

  羅馬時期是西方古典園林的一個興盛時期,但當時花園的生產(chǎn)性質遠大于其觀賞性質。當時著名的博物學家普利尼認為,花雖然漂亮,但很嬌嫩而且很快就會凋零。食用和藥用植物才是人類真正需要的。這代表了羅馬上層社會的一種普遍認識。就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中,中國的桃花來到了羅馬。根據(jù)俞德浚的研究,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把桃從波斯或小亞細亞帶到希臘,是歐洲有桃的最早記錄,因此過去有西方學者認為其起源于波斯。之后桃漸次傳入今天法、比、荷、德、英等國的區(qū)域,9世紀后栽培漸盛。但桃樹其實原產(chǎn)于我國西北部,栽培已逾3000年,遠在波斯之前。

  這一時期傳入羅馬的名花還有原產(chǎn)于我國并經(jīng)古人改良過的栽培萱草(即俗稱的“黃花菜”)。由于其形狀很像百合,而且每逢花季時,每天都有一些花凋謝和盛開,因此西方人稱之為“天天百合”。

  梅花、牡丹:歐洲人曾認為只是想象

  羅馬帝國崩潰后,歐洲進入了長達500年的所謂“黑暗時期”。之后經(jīng)過文藝復興的洗禮,以及地理大發(fā)現(xiàn)帶來視野的拓展和審美趣味的變化,到十七八世紀時,園藝重新在歐洲成為一門成熟的藝術,對于奇花異草的渴求,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中來自異域的花木的品種和稀有程度,成為主人財富、見識和身份的象征。

  西方一些早期旅行者和商人從中國帶回一些以花卉為裝飾的工藝品后,在歐洲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面對那些中國工匠筆下的梅花、玉蘭、茶花、牡丹、菊花、玫瑰、竹子等花卉,歐洲人一度認為這只是出自東方人浪漫的想象。隨著海上交通運輸?shù)母纳?,越來越多的植物標本被運到歐洲。到17世紀中葉,歐洲人開始發(fā)現(xiàn),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龐大得難以想象的園林植物寶庫,在等待著他們的開啟。

  到了18世紀,西方人通過各種途徑從我國輸入的花卉已經(jīng)不少,著名的有石竹、角篙、射干、薔薇、牡丹、月季、芍藥、茶花、榆葉梅、菊花等。

編輯:wsy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wǎng)”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wǎng),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花卉界兩項成果獲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

  1月8日,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北京揭曉?;ɑ茴I域兩項成果獲獎,分別為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菊花課題組負責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園藝學院教授陳發(fā)棣主持完成的【詳細】

北京盆花淡季來襲行情持續(xù)走低

  7月以來,天氣炎熱,北京盆花市場迎來淡季,整體銷量下滑,走貨緩慢。紅掌價格與上月相比無較大變化;蝴蝶蘭主要為租擺拿貨,價格與上月持平;鳳梨品質高的走貨量大;綠植、小盆花等走貨量下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