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長廊蘇式彩畫34年未重繪 畫技面臨失傳
“原材料重要,原工藝更重要。”楊寶生對工藝的強調更為突出,并舉例說明:1961年李作賓諧趣園的“鐘馗嫁妹”迎風板人物仍栩栩如生,而現(xiàn)在一些地方的畫沒過太長時間就無法辨別了,這就是傳統(tǒng)顏料和工藝與現(xiàn)代材料和工藝在蘇式彩畫的差異。所以,要解決蘇式彩畫的傳承問題,必須堅持“原材料、原工藝、原做法”的文物建筑保護修繕原則。
關于畫師待遇
“讓蘇式彩畫師穿上‘長衫’不失為搶救的方法。”秦書林告訴記者,明清時期,在統(tǒng)稱“八大作”的木作、瓦作、扎彩作、石作、土作、油漆作、彩畫作和裱糊作中,只有“彩畫作”的畫師能穿長衫,這一方面說明畫師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可看到其待遇,想用雇小工的錢穩(wěn)定和提高蘇式彩畫畫師的隊伍和技藝那是不現(xiàn)實的,給予這些專業(yè)人才以應有的社會地位和經濟保障才能讓蘇式彩畫更精彩。而借鑒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續(xù)經驗,比如在北京市園林古建公司建立傳承基地,確定并給傳承人提供一定的條件,以讓蘇式彩畫得到更好的延續(xù),另外,應設立專門的課題,對蘇式彩畫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將其技藝、畫法固定下來,并留存各處的詳盡資料,以鼓勵更多的人才進入到彩畫行業(yè)當中,也是現(xiàn)在要做的。
另外,目前的職稱系列并無古建筑專業(yè),在操作系列中,也同樣需要增加古建筑專業(yè)的技師和高級技師,繼續(xù)大力推行古建筑包括彩畫、木作、石作和油漆作等稀缺工種的技師隊伍培養(yǎng),這種生產性方式保護,是包括蘇式彩畫在內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向縱深推進的重要途徑,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當代經濟、社會和文化建設相互結合、和諧發(fā)展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