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新景觀 紐約高線公園
圖02
1 高線歷史
高線穿越了美國工業(yè)社會時期紐約曼哈頓西區(qū)最具活力的工業(yè)區(qū):肉類加工街區(qū)(Meatpacking)、西切爾西街區(qū)(West Chelsea)和克林頓街區(qū)(Clinton)。在高線建設之前,該工業(yè)區(qū)地面交通的鐵軌和街道交叉口經常發(fā)生交通事故,導致穿越該區(qū)的第10大道也因此得名為“死亡之街”。為了解決該地區(qū)的交通問題,紐約市、紐約州政府和紐約中央鐵路局于1929年一致通過了西區(qū)促進計劃(The West Slide Improvement Project),高線成為其中重要的建設項目,并于1934年建成投入使用。最初的高線是從34街延伸至斯普林街(Spring Street)的圣約翰公園碼頭(St. John's Park Terminal),高出地面30英尺。它的建成使地面105個火車交叉口得以消除,市民的出行安全得到了保障。與其它高架鐵路不同,高線并不是沿著街道穿行,而是從街區(qū)中央穿行,不僅有效地避免了對地面交通的干擾,而且還可以直接接駁工廠和倉庫(圖01),使得火車可以直接駛入建筑內部,把原料或成品直接送入或送出工廠,高線因此成為該工業(yè)區(qū)的“交通生命線”[1]。1950年代,隨著公路運輸?shù)娘w速發(fā)展,水路和火車運輸逐漸衰落,也影響到了高線的運量。因此,在1960年代,高線最南端的一部分被迫拆除。到了1980年,隨著高線所在工業(yè)區(qū)的更新(轉變?yōu)樗囆g展覽、精品服裝店和時尚酒吧的集中區(qū)),高線徹底結束了作為肉類、生產資料和原材料運輸工具的使命。此后,高線也一直處于“拆與不拆”的爭議之中。
1999年,由高線所在街區(qū)的兩位居民約瑟華·大衛(wèi)(Joshua David)和羅伯特·哈蒙德(Robert Hammond)發(fā)起的非盈利性組織——高線之友(Friends of the High Line)的誕生,徹底改變了高線的命運。在“高線之友”積極有效的努力之下,廢棄高線的更新計劃得到了包括紐約市政府、高線擁有權的紐約鐵路公司等政府機構和私人團體的共同支持,并最終決定將廢棄的高線改造成為一個新的城市公共開放空間——高線公園。整個高線公園的建設一共分為三期:一期從甘瑟弗爾街(Gansevoort)到20街,長約0.5英里(約805m),寬為30到60英尺(約9到18m),大部分位于原來的肉類加工街區(qū),小部分位于西切爾西區(qū);二期從20街到30街,主要位于西切爾西街區(qū)的藝術展覽區(qū);三期從30街到哈德遜河以及34街的鐵路站場,與規(guī)劃中的新中城商業(yè)發(fā)展區(qū)河濱開放空間相結合。整個工程設計由詹姆斯·科納風景園林事務所(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領銜,迪勒·斯科費迪歐和倫弗羅建筑設計事物所(Diller Scofidio + Renfro)和荷蘭園藝師皮特·歐多夫(Piet Oudolf)以及其他一些專項設計師共同參與。2009年6月9日,一期工程完成,廢棄了30年之久的高線在經過漫長的等待之后,終于完成了華麗的蛻變,成為向公眾開放的高線公園(圖02)。二期工程即將完成,預計于2011年夏季正式對外開放。三期工程因為目前的高線權屬問題,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尚不明確。因此,下文將重點研究已經對外開放的高線公園一期。
2 高線蛻變
2.1 基地分析
高線由于年久失修,呈現(xiàn)出一幅破敗的景象。在決定將高線改造成為城市公園之前,“高線之友”已經邀請了保護與結構專家對高線的主體鋼架結構進行了仔細的測試,結果表明:經過修復之后,高線的主體鋼架結構仍然可以繼續(xù)利用,并且能夠滿足改造公園所需的結構要求。在進行工程建設之前,“高線之友”組織了4次公眾參與討論,集合了政府、私人團體和鄰近社區(qū)居民的綜合建議:一致認為高線改造是紐約市不可替代的發(fā)展機會,既符合公眾利益,又能促進臨近社區(qū)發(fā)展[2]。同時要求改造工程必須延續(xù)高線的歷史文脈,主要包括已經廢棄的鐵軌和在高線上生長的動植物。在綜合分析基地現(xiàn)狀和考慮各方面的建議之后,風景園林師展開了高線公園的景觀設計工作。
2.2 設計策略
結合高線周邊的土地利用現(xiàn)狀,風景園林師旨在將這條曾經非常重要的城市運輸線轉變成后工業(yè)時代的休閑空間,創(chuàng)造“高線之美”。因此,風景園林師采取了“植-筑”的設計策略,通過改變公園步行道與植被的常規(guī)布局模式,將有機栽培與鋪裝材料按不斷變化的比例關系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多樣化的空間體驗。新“高線”景觀獨特的線性體驗與哈德遜河公園的行色匆匆形成鮮明的對比,顯得悠然自得、超脫世俗。在保留基地的歷史和野性的同時,體現(xiàn)出一個新型公共開放空間所應具有的功能性和大眾性。“植-筑”概念是整個設計策略的基礎——地面鋪裝和種植設計的設計呈現(xiàn)出軟硬表面不斷變化的比例關系,從高使用率區(qū)域(100%硬質鋪地)過渡到豐富的植栽環(huán)境(100%軟質綠化),為使用者帶來了豐富的空間體驗。
編輯:l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