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祠賞菊
太原人聰明,把菊花文化節(jié)辦在了晉祠,向中外游客彰顯地域文化的厚重與美麗。
晉祠,是奉祀西周初晉國開國侯唐叔虞(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的祠堂,在太原市晉源區(qū)的懸甕山下,是國務院1961年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祠內(nèi)西周古柏已有3100多年的樹齡,隋唐槐依然蓬勃生機,國家珍貴文物處處皆是,被譽為中國園林藝術的杰出代表和古建筑藝術博物館。菊花為太原市花,也是我國傳統(tǒng)的名花和人民喜愛的花卉,在3000年前春秋時已有文字記載,在太原有著悠久的栽培和欣賞歷史。
走進晉祠菊花文化節(jié),一種濃厚的文化氣息就開始縈繞著我??茨菙?shù)以萬盆的菊花,千姿百態(tài),那無數(shù)個菊花造型,形象逼真。用菊花來表現(xiàn)一個地域,特別是像晉祠這樣龐大而厚重的自然風情和人文精神,說實話,我還是第一次看到。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景觀,是我賞菊的第一堂課。在賞菊中,讓我重新回顧了晉祠的光輝,也讓中外朋友借賞菊來學習和了解晉祠。目睹多彩的名菊圍著“唐太宗李世民歸來”的大型雕塑怒放,眼見人們在菊花擁簇中
與唐太宗李世民雕塑爭相合影的場面,我想象出貞觀廿年(公元646年)正月廿六唐太宗李世民重蒞晉祠的情景。李家父子起兵時曾禱于此,天下一統(tǒng)后,唐太宗李世民回歸故地晉祠,銘文歌頌宗周政治和唐叔虞建國策略,宣揚唐王朝的文治武功,為后人留下了著名的《晉祠之銘并序》碑。碑文中對晉祠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秀美的山水作了極高的贊美,特別是那句“金闕九層,鄙蓬萊之已陋。玉樓千仞,恥昆閬之非奇”。在唐太宗李世民看來,蓬萊仙閣之美,昆山閬地之仙,與晉祠富麗堂皇的建筑比起來,仍有天壤之別。
30余棵古樹造型則讓我從懷疑到相信,再到驚嘆。那是活靈活現(xiàn)的菊花,那是只有一年的時間成長起來的草木,怎么就把晉祠千年以上的古木扮演得那么逼真,那么動情!看來相同的靈犀能產(chǎn)生相同的浩氣。我把一棵高大的菊當成周柏,它那遒勁的雄枝,似乎飽經(jīng)了3000年的風霜;它那滄桑的面容還掛著叔虞封唐時的禮花;它不朽的身軀讓150代人接力,它搖曳的生命讓千秋輪回。在它面前,我顯得那么的渺小。我要從它身上汲取奉獻的精神,汲取高尚的品質(zhì)……
晉祠的泥塑是中國宋元明三個朝代的杰作,堪稱中華藝術瑰寶。晉祠的菊花怎樣表現(xiàn)它們,我又怎么來尋出它們之間的相似之處,這需要懂得晉祠泥塑的知識和賞菊的本領。我按歷史發(fā)展的先后開始尋賞。
40余盆不同品種的獨本菊擺放在一起,讓我從它們各領風騷的神態(tài)中,聯(lián)想到了晉祠圣母殿內(nèi)的43尊宋代泥塑。
那株“黃孔雀”,千年菊中王,長勢強,株干高,花莖大,一派福貴氣,多像端莊而坐的圣母。這株芍藥型,深粉紅色的“大紅珠球”,外輪瓣片松散,內(nèi)輪緊密向心抱合,不露心,真像捧印的侍女,穩(wěn)重老練,不茍言笑。那一小株“柳銀兆”,好似那個年齡最小的侍女,內(nèi)輪向里鉤環(huán)抱合,株矮,花莖小,頭還微微傾斜,一臉未經(jīng)世事和拘謹小心的神態(tài)。最讓我贊嘆的是“金雞報曉”,它那細管紅色、管尖黃色的身韻,它那外輪瓣長挺出,瓣端卷曲成小環(huán),內(nèi)輪向心上卷的美姿,把中國泥塑的代表作,晉祠的形象大使,圣母的晉劇清唱侍女扮演得活靈活現(xiàn)。還有它,像那個梳妝的侍女;還有它,像那個藥膳的侍女……站在它們中間,我仿佛身處“傾城四十宮娥像,笑語嚶嚶立滿堂”的圣母殿內(nèi)。
我把溪水兩旁站立的名菊看做晉祠唐叔虞祠前門廊里的兩排元代彈曲起舞的泥塑,光看那菊花的美名,沽水流霞、國華祝船、大力水長、霜滿天、泉鄉(xiāng)萬勝、秋節(jié)曉紅……不用再問,我就能猜想出它們的品格、氣質(zhì)都和元曲有千絲萬縷的因緣。
岐李娃,男,山西省臨猗縣人,1955年農(nóng)歷8月23日出生,1973年12月入伍,1998年9月轉(zhuǎn)業(yè)到山西省人民檢察院工作。長期從事散文和詩歌的創(chuàng)作,現(xiàn)為山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
編輯:daodao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