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濕地的現(xiàn)狀
根據(jù)《濕地公約》定義,“濕地系指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之沼澤地、濕原、
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或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海域?!币虼恕皾竦亍辈粌H包括沼澤、泥炭地、灘涂等,而且還包括部分內(nèi)陸水體、水稻田等以及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海水區(qū)。
據(jù)統(tǒng)計,中國大約有2500萬hm2的天然濕地,其中沼澤1100萬hm2,湖泊1200萬hm2,灘涂和鹽沼地210萬hm2,另外還有稻田人工濕地3800萬hm2,幾項共計6300萬hm2,內(nèi)陸水體、退潮時不超過6m的淺海水域以及河口、海灣和灘涂濕地未包括在內(nèi)。此外,中國還有一些其他類型的自然或人工濕地。就濕地的類型而言,中國不僅擁有公約定義的幾乎所有類型,而且還有獨特的青藏高原濕地。
(2)中國濕地的分布
中國濕地廣泛分布于全國各地,北起黑龍江最北江畔、南到海南島和南海諸島,東自沿海,西至干旱的西北地區(qū),甚至帕米爾高原都有濕地分布。但因各地自然條件不同,濕地性質(zhì)并不一樣。
中國東半部臨太平洋,氣候溫暖濕潤,年降水量大,湖泊多,河網(wǎng)密,濕地分布廣,面積大,約占全國濕地面積3/5。濕地類型多,從北到南不同。
寒溫帶、溫帶濕潤氣候下的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濕地類型多,分布廣。三江平原有大面積苔草沼澤,松嫩平原有大面積蘆葦沼澤。
暖溫帶、亞熱帶半濕潤、濕潤氣候條件下的華北平原、淮河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湖泊眾多,河網(wǎng)密,有大面積蘆葦濕地和荻濕地。湖泊淺水濕地有多種眼子菜(Potamogeton)群落。
亞熱帶濕潤氣候條件下的江南丘陵和云貴高原。受地形影響,濕地面積小,分布零星。山間洼地有蘚類沼澤,湖邊有蘆葦濕地,還有該區(qū)特有的海菜花(Ottelia yunanensis)濕地。 亞熱帶南部、熱帶濕潤氣候條件下的滇西南山間谷地以及廣東和海南沿海,分布有小片蘆葦濕地。三角洲有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林,河口灣有紅樹林。
中國西半部包括蒙新高原和青藏高原。氣候干旱和半干旱,降水少,僅在一些山間洼地,山麓潛水溢出帶及湖泊洼地有濕地分布。類型簡單,只有蘆葦濕地、苔草沼澤和鹽沼。
青藏高原海拔3400m以上的大河源區(qū)和一些山間谷地以及湖群洼地,由于氣候高寒,凍土發(fā)育、現(xiàn)代冰川的冰雪融水補給充足,分布有大面積沼澤。如長江、黃河、雅魯藏布江、怒江的源頭都有大面積沼澤分布。尤其川西北若爾蓋高原的沼澤,連片集中,成為中國面積最大的高原沼澤。但類型簡單,只有草叢沼澤。如特有的木里苔草(Carex mulensis)沼澤和具有垅崗狀草丘的嵩草(Kobresia)-苔草(Carex)沼澤。
本節(jié)濕地內(nèi)容只限于內(nèi)陸濕地。
廣袤的疆域和復雜的自然條件,形成了中國極其豐富的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在拉姆薩爾濕地名錄分類系統(tǒng)所列的12種沿海和海岸濕地、14種內(nèi)陸濕地和9種人工濕地中,中國幾乎擁有所有這35種濕地類型。
中國濕地動物種極為豐富。據(jù)專家調(diào)查估計,濕地哺乳動物有65種,約占全國總數(shù)的13%;濕地鳥類300種,約占全國鳥類總數(shù)的26%;爬行類50種,約占全國總數(shù)的13%;兩棲類45種,約占全國總數(shù)的16%;魚類1040種,約占全國總數(shù)的37%和世界淡水魚總數(shù)的8%以上。
中國濕地還有高等植物1548種,其中被子植物1332種,裸子植物10種,蕨類植物39種,苔蘚植物167種。
中國濕地生物中包括許多瀕危、珍貴和稀有、特有物種。如白暨豚(Lipotes vexillifer)、白鱘(Psephurus gladius)、胭脂魚(Myxocyprinus asiaticus)等都是生長在長江流域的瀕危特有物種。黑鸛(Ciconia nigra)、丹頂鶴(Grus japonensis)、赤頸鶴(Grus antigone)、黑頸鶴(G. nigricollis)、揚子鱷(Alligator sinensis)等都屬珍稀瀕危種。在亞洲57種瀕危鳥類中,中國濕地內(nèi)有31種,占54%。全世界共有鶴類15種,中國濕地內(nèi)有9種,占60%。濕地高等植物中高度瀕危種類約100種,如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現(xiàn)只零星分布在廣東、廣西、福建等省。紅樹是一種特殊的沿海濕地植物,中國紅樹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已受到嚴重破壞,現(xiàn)存不足2萬hm2。
目前對于中國濕地生物的遺傳多樣性還知之甚少,僅對野生稻和一些瀕危物種進行了研究。
濕地是水禽賴以生存的繁殖地,越冬地和遷徙的“中轉(zhuǎn)站”。中國濕地的特殊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使水禽種類十分豐富,在世界水禽保護中具有特殊意義。
(1)中國水禽種類豐富
據(jù)初步統(tǒng)計,鳥類有1244種,其中水禽有257種,占鳥類總數(shù)的20.6%,水禽中有游禽15科50屬125種;涉禽14科54屬132種。包括4種特有種:黑頸鶴(Grus nigricollis)、海南虎斑?(Gorsachius magnificus)、中華秋沙鴨(Mergus squamatus)和黑嘴端風頭燕鷗(Thalasseas zimmermanni)。還有許多珍稀瀕危物種,有國家I級保護鳥類白鸛(Ciconia ciconia)等11種;II級保護鳥類黃嘴白鷺(Egretta eulophotes)等22種。有許多國際性保護鳥,在“中日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huán)境協(xié)定”的227種保護鳥中,有水禽147種,其中涉禽24種,游禽62種。在“中澳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huán)境協(xié)定”的81種保護鳥中,有水禽70種,其中涉禽49種,游禽21種。尚有許多世界性的珍稀、瀕危物種,如鶴類全世界有15種,中國有9種:黑頸鶴、白鶴(G. leucogeranus)、白枕鶴(G. vipio)、白頭鶴(G. monacha)、丹頂鶴、灰鶴(G. grus)、赤頸鶴、沙丘鶴(G. canadensis)和蓑羽鶴(Anthropoides virgo)等。天鵝世界有5種,中國有3種:大天鵝(Cygnus cygnus),小天鵝(C. columbianus)和疣鼻天鵝(C. olor)。
(2)世界水禽的重要棲息地
a.東半球水禽的主要越冬地 每年冬季有來自俄羅斯、日本、朝鮮和中國北方的鶴類在江蘇鹽城濕地越冬,包括丹頂鶴、白鶴、白枕鶴、白頭鶴、灰鶴等。尤其以丹頂鶴的數(shù)量最多,有600余只,是世界丹頂鶴主要越冬地。鄱陽湖濕地,每年冬季有來自各地的白鶴2000~3000只,是世界白鶴主要越冬地之一。
沿海濕地是天鵝主要越冬地。山東榮城濕地,有天鵝5000只左右。上海祟明島有天鵝3000~5000只。俄羅斯的紅嘴鷗(Larus ridibundus)和銀鷗(L. argentatus),冬季到云南越冬。
江蘇的洪澤湖是大鴇(Otis tarda)的越冬地,每年10月從俄羅斯、蒙古、朝鮮和中國北方到洪澤湖越冬,數(shù)量達5000~7000只,是世界大鴇最集中分布區(qū)。
b.中國濕地是世界水禽的重要繁殖地東北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是丹頂鶴的繁殖地,盤錦是其繁殖地的最南端。
新疆天山海拔2300~2800 m的巴音布魯克濕地,每年夏天有來自各地的天鵝5000~8000只,是世界最大的天鵝繁殖地之一。中國三種天鵝,此地都有。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夏季有自印度越過喜馬拉雅山到新疆繁殖的赤嘴潛鴨(Netta rufina)和其它鴨。
c.中國濕地是南北半球候烏遷徙途徑的重要“中轉(zhuǎn)站”,中國沿海濕地及島嶼是?鷸
類和鷗類在西太平洋地區(qū)自澳大利亞、新西蘭,由南向北遷徙路線的棲息地或停歇地。有
的水禽經(jīng)中國沿海濕地停歇后中轉(zhuǎn),再飛往西伯利亞繁殖。秋季再由北方經(jīng)中國返回澳大
利亞或新西蘭。如上海崇明島有39種水禽被列入中澳保護候鳥協(xié)定,夏季旅鳥多達幾十萬只。深圳福田紅樹林有紅胸?(Charadris asiaticus)等10多種水禽,每年春天從澳大利亞集群經(jīng)此遷到西伯利亞繁殖,秋天再返回澳大利亞,往返均在福田停歇。
中國眾多的濕地中,已有6個濕地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鄱陽湖濕地:位于亞熱帶,面積22400hm2。水禽種類豐富,有150多種,冬季有幾十萬只水禽。僅白鶴,1981年有2890只,小天鵝3940只,加上其他候烏80多萬只,是世界最大的鶴群。
東洞庭湖濕地:位于鄱陽湖之西,面積19萬hm2。鳥類豐富,有153種。其中水禽103種,國際協(xié)定保護鳥39種,國家重點保護鳥32種。冬候鳥達1000多萬只,是亞洲最大的鳥類棲息地之一。湖中尚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白暨豚、江豚和云豹(Neofelis nebulosa)等。
扎龍濕地:位于溫帶的松嫩平原的北部。面積210000hm2。有大片蘆葦濕地,鳥類230多種,其中水禽120余種。主要是鶴類,此地有6種鶴:丹頂鶴、白鶴、白枕鶴、白頭鶴、灰鶴和蓑羽鶴。
向海濕地:位于松嫩平原的南部。面積10余萬hm2。有大片蘆葦濕地,鳥類260余種,其中水禽112種。有鶴類6種、尚有鷺類、雁鴨類和鷗類。
青海鳥島及周圍濕地:位于青藏高原的東北部,海拔高度3185m,面積5.4萬hm2。鳥類有162種,主要是雁鴨類。有4種大型水禽,據(jù)1991年調(diào)查.棕頭鷗(Larus brunnicephalus)有18500只,漁鷗(L. ichthyaetus)有9000只,斑頭雁(Anser indicus)7000余只,鸕鶿(Phalacrocorax carbo)5500余只,此外還有赤麻鴨(Tadorna terruginea)、潛鴨等數(shù)干只。
海南東寨港濕地:位于海南省東部,面積5400hm2。紅樹植物有15科29種,如紅海欖(Rhizophora stylosa)、木欖(Rh. gymnorrhiza)、海蓮(Braquiera sexangula)等,其他植物較少,有露蔸(Pandanus tecterins)、海棠(Calaphyllum inophyllum)等。水禽主要有蒼鷺(Ardea cinerea)、大白鷺(Egretta alba)、中白鷺(E. intermedia)和白骨頂(Fulica atra)、紅腳鷸(Tringa lotanus)等。
濕地集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礦產(chǎn)資源和旅游資源于一體。在長期人類活動影響下,濕地被不斷圍墾、污染和淤積。面積日益縮小,物種減少,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農(nóng)業(yè)圍墾和城市開發(fā)是中國濕地面積削減的主要原因。珠江三角洲、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濕地,自古以來被開墾種植水稻。三江平原濕地是目前農(nóng)墾對象。據(jù)初步統(tǒng)計,近40多年來,中國沿海地區(qū)累計圍墾灘涂面積達100多萬hm2,相當于沿海濕地總面積的50%。圍海造地工程使中國沿海濕地面積每年以2萬多hm2的速度在減少。另據(jù)估計,從1950年到1980年的30年間,中國天然湖泊從2800個減到2350個,湖泊總面積減少了11%。有的城市周圍的湖泊,由于嚴重的污染和富營養(yǎng)化,實際喪失或幾乎喪失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功能。
水土流失引起的河床和湖泊的泥沙淤積使?jié)竦孛娣e日益減少。洞庭湖每年有1.2億m3的泥沙沉積湖內(nèi),致使這個原為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水面由本世紀初的4350km2萎縮到現(xiàn)在的2500km2。
有的地區(qū)對濕地水資源利用不合理,也造成濕地面積縮小。如新疆博斯騰湖濕地面積從1958年到1988年,減少了300km2。隨著工業(yè)發(fā)展,排放污染物的影響,導致某些物種消失。如小興安嶺濕地的圓葉茅膏菜(Drosera rotundifolia)現(xiàn)已見不到。
對濕地生物資源的過度利用和不合理開發(fā),嚴重破壞了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和濕地生物多樣性,許多濕地的生物量因此大幅度下降。
中國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改革開放以來,經(jīng)濟發(fā)展迅猛,快速發(fā)展的經(jīng)濟必然需求大量的資源和原材料,濕地也不可避免受到嚴重威脅。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qū)、河口三角洲、主要江河沿岸、沖積平原及大型湖泊周圍,由于具備經(jīng)濟發(fā)展的基本條件,特別是具有土地、交通、水利和生物資源等優(yōu)勢,有的地方還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和其他礦產(chǎn)資源,它們已成為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熱點地區(qū)。中國又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人口的增加必然伴隨著資源消耗的增大,從而使中國的濕地也受到嚴重的干擾和威脅。
中國政府對濕地的保護、利用與研究歷來十分重視。從50年代以來,政府有關部門及有關研究院所、大專院校等就從不同側(cè)面從事濕地資源、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利用研究,有關法律、法規(guī)也制定了有利于濕地保護的條文。各省市地方還結(jié)合自己的特殊情況,制定了一些地方法規(guī)和條例,包括禁獵、禁漁的規(guī)定,這些法規(guī)對保護中國的濕地資源起到了一定作用。為了擴大中國在國際自然保護領域的作用和影響,獲得更多的國際上有關水禽和濕地保護利用方面的信息和管理經(jīng)驗,進一步參與國際保護濕地行動和提高中國保護和合理利用濕地的水平,經(jīng)國務院批準,中國于1992年7月31日正式加入了《濕地公約》,并明確由林業(yè)部負責組織、協(xié)調(diào)執(zhí)行該公約的具體事宜。中國自加入公約以來,在濕地保護與管理的組織機構(gòu)建設、宣傳教育與人員培訓、濕地自然保護區(qū)的建設與管理、濕地保護工程建設、濕地科學研究、國際合作等方面都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在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近些年少數(shù)已遭破壞的濕地得到恢復與重建。